会员书架
首页 > 其它小说 > 托身锋刃里好看吗 > 第40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40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1/2 页)

目录
最新其它小说小说: 你别太嘴硬御赐第一女仵作娇娘二嫁谬果[破镜重圆]含黛大明一家人我是贵族学院男主的病弱青梅娇华(双重生)心动难眠念念勿忘奉御女官(清穿)饲蛇[女尊]被继兄阴湿觊觎后原配冰肌玉骨,随军后被宠上天变成路人甲后(女尊)六十年代大厂美人我靠线人系统在刑侦文里当热心市民恶人相爱粉色暴雨虐文女主靠五岁女儿躺赢

找了块空地放下板凳,杜乘锋掂量着手中的将旗。

这杆将旗的旗杆约莫有八尺左右,通体由硬木制成,杆子头上镶着枪尖,老旧的旗面已经泛起了毛边,就连旗子上绣着的飞天火凤也已然褪去了颜色。

“还好,还好。”

杜乘锋暗自庆幸。

虽说作为纺织品的旗面,他还不知道该如何保养,但这玩意至少还有个枪尖。

有个枪尖就好办了,那这玩意就能拿来打磨。

于是在倒了点清水,润湿了磨刀石之后,杜乘锋便将整個大旗放倒下来,开始磨砺。

正所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等会,前朝?

“呦!”

杜乘锋不禁心里一突。

怎么着蓟州武库里还能有前朝将旗,这刘都督不会是真要反吧?

不过在接下来继续打磨之后,杜乘锋才知道,此前朝,非彼前朝。

眼下应该是大陈一朝,这段记忆杜乘锋已经从杨胖子的经历里看到了,而大陈一朝之前则是叫大虞,也就是杨胖子曾经生活的年代——而这杆将旗,却是来自于更为久远的时候。

那是大虞之前的朝代,人称大楚。

和眼下流行的排兵布阵和城防工事不同,大楚一朝,勇字当先。比起好整以暇地去与敌人接战,大楚的士卒们更乐于主动进攻,以烈火燎原之势,摧垮敌人的一切反抗。

而那个时候,冲锋最前的勇将,手中所持的便是这一面凤凰旗。

在大楚的文化中,凤凰又被称作不死鸟,正所谓“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纷其承旃兮,高翱翔之翼翼”,每个楚国人都相信,在火凤的引导之下,自己不会就这么死去,不死的凤凰鸟会引导他们的灵魂,带着他们翱翔于九天之上。

每当凤凰旗作为先锋冲入敌阵的时候,所有楚人士卒都会奋勇争先,跟随在这只不死鸟的身后,斩杀面前的一切敌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能够持有凤凰旗的将领,无一不是一骑当千的猛将。

挥动着凤凰将旗的他们永远都会冲在阵型的最前方,用自己那堪称非人的勇力为身后的士卒开辟道路。而在这些猛将老去之后,这些象征着先锋猛将的凤凰战旗便会传给军中下一个最为强大的战士,而后这些新一代的先锋猛将便会接替曾经的老将,继续出现在战场上最为危险的地方,为大楚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之下,那些执掌将旗的楚人将领,心中也燃起了烈火一般的征服欲望。

那时的蓟州还不叫蓟州,在大楚一朝,这里还被称为渔阳,而当时的渔阳守备都尉龙燕更是有万夫不当之勇,力冠三军——按理来说,这样的猛将,一定是能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可这龙燕赶得不巧,偏偏赶上了一个太平时代。

那时的大楚已然从战乱之中安定下来,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各地领兵都尉也只作守备之用,不再对外征战。这对于百姓来说自然是好事,可像龙燕这样一心想要开疆拓土的猛将,却一时间没了用武之地。

毕竟这天下已经没什么其他势力可以攻打了,总不能说调转兵锋,自己打自己吧?

也就是这个时候,龙燕的视线,转到了草原上。

渔阳地处北方边境,往草原上打正是方便,虽说那些草原人一向都逐水草而居,没有什么固定的城镇来给他攻打,但只要一路打过去,不一样也是开疆拓土?

真要打破那草原王庭,活捉单于,说不定还能封候拜将,位极人臣!

“杀!”

这样想着,这龙燕便已经决定放手干了。

征发民夫,整军备战,身为领兵都尉的龙燕几乎调动了渔阳郡所有能调动的力量。而那些草原人也确实敌不过烈火燎原一般的楚军士卒,一时间被打的抱头鼠窜,畏楚军如畏猛虎。

然而,也就是这个时候,隐藏在草原深处的漠北王庭,动了起来。

那是龙燕打得最为艰苦的一战,明明他已经极为勇猛,冲锋陷阵的样子如同猛虎下山,可那些狡猾的草原精骑却根本不与他硬碰硬,而是直接远远地绕过他的刀锋,从侧翼突入,砍杀着他身后的每一个士卒。

伴随着战斗的持续,那些能够跟随在龙燕身后的士卒们,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最终只剩下龙燕一人。

也就是这个时候,龙燕才意识到自己到底犯下了多么巨大的错误,他很想像旗子上的不死鸟一样,马上飞回去,飞回大楚郢都,告诉那些楚军将领们,眼下大楚所用的战法有着极大的缺陷——但一切终究已经晚了,五杆骑枪已经捅穿了他的身子,将他整个人都钉在了地上。

而渔阳郡,也就此陷落。

作为战利品,这杆将旗便被留在了草原人的前军营帐中,直到后来大虞一朝收复渔阳失地,并将其改为蓟州,这杆将旗才被放入了蓟州武库之中,和其他老旧兵刃堆在一起,以备不时之需。

没有谁

目录
我在古早文里直播虐渣[快穿]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错位关系一眼着迷和将军跨时空同居了清穿之康熙柔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