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功在无形(第1/3 页)
又是一日早上。
冼耀文和罗鹰世站在中华制衣的地皮上,冼耀文指着即将盖第一栋车间楼地皮对罗鹰世说着自己的要求。
“罗大哥,一台电动缝纫机的占地面积,加上工人的活动面积、过道、物料摆放,平均一个工人需要60呎,一层必须塞得下500个工人,就是3万呎;车间外的过道宽度不能低于20英尺(1米≈3.3英尺)。
车间只要盖四层,但要做好加盖一层的预留,一个车间楼满负荷就是2500人,我希望当人员一起撤离的时候可以有效进行分流,每条楼梯只需承担850人,且要最大可能防止踩踏事件发生。
我的要求只有这些,其他的就让专业的人进行设计。”
罗鹰世在听的时候,手里一边在纸上画着草图和参数,等冼耀文说完,他计算了一下,然后惊呼道:“耀文,你是打算开工厂还是开善堂?按你说的做预算,你的盖楼成本要比一般的工厂大厦贵三成以上。”
“工人的命也是命,我请她们回来是干活,不是让她们送命,盖厂房是一次性的投资,贵点就贵点啦,我不想有一天工人家属来工厂里烧纸祭拜。”
罗鹰世竖起大拇指,“仁义。”
“罗大哥,你不用夸我,只要你做报价的时候对小弟仁义一点就好。”
“我一定给你一个最仁义的报价。”罗鹰世大笑道:“还有什么要求要补充吗?如果没有,我让施工员和设计师来勘察场地,尽早动工,尽早建成让你开业。”
“罗大哥见过小孩子玩的滑梯吧?”
“见过。”
“那就好。”冼耀文从罗鹰世手里拿过笔,在草图上画了几笔,“我希望每一层过道的护栏上开个口子,安一道门,在口子的两边再安几個牢固的挂钩,这样一来,货不用从楼梯搬上搬下,直接挂一条长帆布从楼上滑到楼下就行。”
罗鹰世点头赞道:“这个想法好,你可以少养几个搬运工。”
“两栋车间楼,一栋办公楼,一间用来过渡的食堂,还有把我的地皮围起来的围墙,罗大哥觉得最快多久能完工?”
“办公楼规模呢?”
“跟我家里差不多大就行了,主要是楼前的绿化要花点心思,将来有客户过来也能体面点。”
“绿化要一起完工?”
“可以分期,我只要车间楼盖得又快又好,能让我早点开工,其他的都可以将就,哪怕让我露天办公一段时间也行。”
罗鹰世陷入思考良久后才说道:“我尽量赶进度,争取三个月给你交付一栋车间楼,第二栋要延后一个月。”
冼耀文抚了抚下巴,“有点慢,不能再快了?”
“耀文,真快不了,三个月已经很赶了,再快我没办法保证工程质量。”
“好吧,看来只能麻烦罗大哥先帮我搭出一个简易车间,工人不可能每个都是熟手,学徒工是必须招的,我要给她们充足的练习时间,不可能等到车间楼盖好再招人。”
“第一批你打算招多少人?”
“200个。”
“人不多,你要求不高的话,一个星期就能帮你盖好。”罗鹰世合计了一下说道。
“没什么要求,只要安全,条件艰苦一点也没事。”
“这就简单了,我可以打包票。”
两人在地皮上合计了半天时间,罗鹰世给出一个大概120万元的预算,并直白地告诉冼耀文,这笔生意他不图赚大钱,只想做出一个工程样本,并没有加多少利润。
在感谢之余,冼耀文也增添了一分紧迫感,真是花钱如流水,一毛钱没挣着,毛200万就要流走了,他离身无分文只隔了半条街啊。
不过,紧迫归紧迫,千头万绪的事情还是要做细致。
回绝了罗鹰世一起吃饭的邀请,冼耀文随便吃了点东西,带着戚龙雀去了中华厂商联合会,拿了一份入会申请表,顺带要了最近两年的会刊《厂商月刊》,买了两本《中华厂商出品指南》。
拿到东西,冼耀文立刻回家埋头研究。
《中华厂商出品指南》是1936年发行的香港工厂目录类的书籍,当时香港稍有规模的工厂都能在书里找到简略的介绍,厂名、厂址、出品的产品、原料来源、员工人数都有,冼耀文快速翻阅,把介绍纺织行业企业的书页撕下放在一边。
等把所有的都筛选出来,打孔,把书页合成本一页页阅读。
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
看完“合成本”后,又开始翻阅《厂商月刊》,同样只看纺织业的内容,从中汲取当下香港纺织业的基本发展情况,两相对照,又理出一个简单的香港纺织业发展脉络。
等冼耀文把所有的有用信息消化完,并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球,时间已经是第二天下午的三点。
断断续续看了十几个小时的资料,冼耀文感觉有点累,起身,走到过道里,好奇打量一眼在一隅哼着小曲的王霞敏,见她手里的针线上下纷飞缝制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