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第1/4 页)
《昨天的太阳》上映后口碑极佳, 带动票房一路逆跌,在一众商业大片里杀出重围。
没有人预料到,它能有这样奇迹般的成绩。
十年前的老片子从故纸堆里重映, 还有大导演金静尧为其背书,这背后固然有其传奇性,但无论如何,真正的导演何巍已经死了八九年, 女主角黎羚也是个无人问津的十八线, 他们对票房都没什么加成。
打动第一批观众的,是这部电影尖锐的话题性:十年前,竟然就有人敢于将跨性别者的悲剧搬上银幕。
很多人说, 他们在影片里见到久违的赤子之心。
何巍的叙事风格并不煽情,反而极为冷静, 克制有力。他拍出了一种残酷的诗意。
影片结尾, 曼德尔施塔姆的那首诗,很快就开始被全网传诵。
许多博主发出自己坐在影院里,一边嚎啕大哭一边背诗的视频, 口口声声说, “这是我今年看过最感人的一部电影”。
著名的投资人陈飞,无比煽情地连发数篇长文缅怀故友, 替电影包场造势。
他在文中写,在电影行业热钱涌入的时代,周围人都赚了大钱,只有何巍一心还扑在创作上。他很傻,可是对于艺术, 他永远持有最大的激-情, 和最高的理想主义。
这位已故导演被捧成了神,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赞美他、追忆他。
就在这时,突然有圈内人爆料,说要聊一聊当年的真相。
直播里,对方身形瘦削,脸上戴着玩偶熊头套,声音也作了马赛克处理,语气却很言之凿凿,带着恨意地提到当年自己就在片场,亲眼见到何大导演对女主角黎羚所做的一切。
对何巍来说,这是为了艺术。但对十九岁的新人演员而言,这是彻头彻尾的霸凌。蒙面的圈内人士一边说,一边陷入了痛苦的哽咽。
海外电视台采访到了导演的遗孀。
何夫人也恨亡夫入骨,声称电影拍的就是他们的女儿,但何巍的冷血和漠视,才是杀死女儿的元凶。
视频片段在网上疯传,舆论一片哗然,对于何巍的态度立刻反转。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变成了各方激辩的战场。
有人还是支持何巍,“当年他们那一代导演,拍戏就是这样的啊”“何巍也不算坏人吧,他只是想拍好电影”。
更多的人则在讨伐何巍,质疑他的人品,质疑整部电影存在的合理性。
——导演是否有资格,以艺术之名,对演员作出这样的伤害。
——整部电影都何其虚伪,那些所谓的生猛表达、惊人的艺术性,都建立于对年轻女性的剥削、伤害和暴力之上。
——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是否可以罔论创作者的道德伦理?
——下架!
——下架!
讨论越发激烈,事件日复一日地发酵,《昨天的太阳》从经典变成了污点,追捧被反噬为抵制,甚至有人呼吁将电影直接下架,以正视听。
“影片下架”呼声最高的那一天,金静尧在微博重新转发了自己的VCR。
视频里,他对记者说:“我和何巍导演并无私交,也不是很欣赏他的为人。”
“之所以要帮助这部影片上映,只是为了女主角黎羚。”
“她清清白白拍电影,没有做错任何事。”
短短几个小时内,这条微博被转发数万条,VCR的播放量更是飚至千万。
重新来看这个视频,网友们突然意识到,这位年轻导演的话语里,仿佛也具有一种冷酷的预见性。
十年前的黎羚被牺牲,十年后的黎羚,还是险些被牺牲。
在这场舆论的对战里,各方争辩、口诛笔伐,仍然没有人在意她。
何巍死了,所谓“下架”对他毫无意义。
真正被“下架”的只有黎羚。
她的作品可以一次次地被下架。
她的名字也可以一次次地被抹去。
十年前是这样,十年后还是这样。
几天后,国内知名媒体《丹青》,发布了一篇特稿《一位女演员“消失”的十年》。
稿件的前三分之一内容,原原本本地还原了当年的真相:《昨天的太阳》究竟何以无法上映,而其中的每一位当事人,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十年不算太长,虽然陈飞和何夫人都拒绝接受《丹青》记者的采访,还有很多人没有死,他们愿意说出真相。
稿件的后三分之二内容,则讲述黎羚的十年。
记者联系到不少她的同行。与黎羚合作过的人,大多对她评价很高,夸她工作态度认真,性格也很好、很开朗,说话很好玩。
“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红。”一位匿名业内人说,“挺可惜的。”
“听说她得罪过什么人,我不是很相信。她哪怕对茶水工都很有礼貌。”
其实黎羚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她一直活跃在这个行业里,演了很多部戏,吃了很多的苦,